English
![]()
|
|
汉服,即华夏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可称之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汉服连绵几千年,其历史可从明代一直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因此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就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几千年来,汉族服饰的风格一直是以清淡平易为主。在汉族古代的袍服上,这一风格体现的最为明显。宽袍大袖,褒衣博带是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非常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以及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