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汉语
  •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Русский
  • 日本語
  • 한국어
  • Português
  • Español
  • magyar nyelv
  • Italia
  • ภาษาไทย
 
  • 首页
  • 学生
  • 教师
  • 机构
  • 下载
  • 培训
  • 关于我们
教师关注 教材介绍 教师培训 教师风采 教学资源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搜索
当前位置: 教师园地 >> 文化资源 >>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分享按钮
国画
来源:百度百科   发表时间:2011-05-19   阅读次数:33601
展示
介绍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一种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纸或绢上,是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宣纸、绢、毛笔、墨、国画颜料等,题材可分花鸟、人物、山水等,技法可分写意和工笔,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中国画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由稳定统一到分裂动乱的急剧变化,输入的域外文化与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地撞击及融合,因此这时的绘画以宗教绘画为主,同时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也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并自觉地对绘画进行理论上的把握,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的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蒋兆和、陈半丁、李苦禅、王雪涛、李可染等;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张大千、任颐、黄宾虹、虚谷、吴昌硕、刘海粟、潘天寿、朱屺瞻、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上述地区的画家也有不同程度的流动,例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了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黄君璧、张大千、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顾麟士、金城等人,后者以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分享按钮
资源评分
评论内容
请给出星级评价 限制在100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