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汉语
  •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Русский
  • 日本語
  • 한국어
  • Português
  • Español
  • magyar nyelv
  • Italia
  • ภาษาไทย
 
  • 首页
  • 学生
  • 教师
  • 机构
  • 下载
  • 培训
  • 关于我们
教师关注 教材介绍 教师培训 教师风采 教学资源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搜索
当前位置: 教师园地 >> 文化资源 >>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分享按钮
陶器
来源:百度百科   发表时间:2011-05-19   阅读次数:32971
展示
介绍

陶器是由黏土烧制而成的器皿。相较于瓷器来说,质地更为粗糙,通常呈黄褐色。有时也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瓷器。

 

陶器以粘土为胎,经过模塑、手捏、轮制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无釉或有釉,粗陶和细陶,有色和白色。品种有黑陶、灰陶、红陶、白陶和彩陶等。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早在商代时,中国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意味着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这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中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广东英德县青塘、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等地也发现了距今约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已有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将其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罐、三足壶、鼎、盘、三足钵、豆、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在早期时盛行刻画花纹,造型简单。

 

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和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了大量设计精巧,做工精美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花鸟和纹饰。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褐红、茄紫、浅绿、深绿、浅黄、赭黄、天蓝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分享按钮
资源评分
评论内容
请给出星级评价 限制在100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