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汉语
  •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Русский
  • 日本語
  • 한국어
  • Português
  • Español
  • magyar nyelv
  • Italia
  • ภาษาไทย
 
  • 首页
  • 学生
  • 教师
  • 机构
  • 下载
  • 培训
  • 关于我们
教师关注 教材介绍 教师培训 教师风采 教学资源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搜索
当前位置: 教师园地 >> 文化资源 >>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分享按钮
风筝
来源:百度百科   发表时间:2011-05-19   阅读次数:33326
展示
介绍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已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作为一种户外活动为人们喜爱。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怀念故世的亲友是古人发明风筝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最初,风筝作为军事工具常被利用,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例如,在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此外,被用于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时,风筝曾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於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当今,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等事业中放风筝活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风筝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作为形状,如昆虫,雀鸟,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致,蝶,动物,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近来有人设计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筝之内,使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于上。在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日本等,还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湛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多人来放。

分享按钮
资源评分
评论内容
请给出星级评价 限制在100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