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
|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甲骨文是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契”、 “殷墟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19世纪末年,于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直到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于1898年被金石学家、古董商、学者王懿荣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又出土了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有十几万片,其中有长达百余字的单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应用文的雏形。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可以看出,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在甲骨文中,已对汉字的“六书”原则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在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则各有不同。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钝有锐,骨质有粗有细,有软有硬,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稳定、对称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结字、用笔、章法。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无论是大事小情都要卜问,有些是农作收成,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至于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以及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